种植黄瓜,菌核病多高发,多由低温高湿引

黄瓜,清脆爽口、营养丰富,烹调方式简单快捷,深受大家的喜爱,已经成为老百姓餐桌上的常见菜品,也正因为此较强的市场需求,很多种植户愿意去投资种植。常言道:“黄瓜好吃病难防”,致使很多农户在种植黄瓜过程中一遇到有关黄瓜的疾病都很头疼,今天我就给大家分享下关于黄瓜的一个常见病,也是一个防治较有难度的植物病害:黄瓜核菌病。

一、核菌病概述及危害

黄瓜核菌病也称为“烂尖病”,是一种植物真菌病,能发病于黄瓜种植过程中的苗期与成株期,棚栽黄瓜多常见此病。以我们豫南地区黄瓜种植经验来讲,黄瓜一旦感染核菌病如果没有及时做好防治工作,苗期易折损瓜苗,因补种和重新定苗带来的经济损失可达整个种植成本的15%-25%,成株期(含坐果期)患此病保守损失可达70%-85%,严重者可致使本轮种植产品的商品性降低60%左右或减产甚至有绝收的风险。

二、核菌病发病位置与症状表现

黄瓜核菌病对于植物发病期并无特定规律,在苗期至成株期皆可发病,常常危害黄瓜的茎蔓、叶片,果实。豫南地区气候及地理位置相对湿润,以距地面6-30cm处发病较常见。

2.1、茎蔓发病症状

黄瓜茎蔓部位染病前期,在主茎中、下部位或者主侧枝分叉处稍微凹陷的淡褐色病斑,后渐变为白色。在气温较高条件下(一般正午前后)前期易出现:“萎而能复”,恢复多在早、晚,茎蔓发病后期;茎部有软腐出现,发病部位易长出白色毛状菌丝,有时会有流出胶液现象,植物学中也称“流胶”,后期茎呈竖裂干枯状、病部以上部位的蔓叶萎蔫致死,严重时整个植株全部枯死;

2.2、叶片发病症状

如果核菌病囊孢子或发病部位的病残体随意落至黄瓜叶片,即可伤害黄瓜叶片。病初期在叶片上形成不规则状的黄褐色病斑,进而向叶片中心位置蔓延,叶边缘多呈黑褐色,叶背渐变浅灰,后期叶片可呈现水渍状腐烂病斑。若不及时采取防治措施,将会长出高密集白色菌丝,有时可伴随灰霉病同时出现,最终叶片导致腐烂残落。

2.3、果实发病症状

黄瓜在坐果期染病,多数从果实残花部位的脐部入侵果实,呈现出水浸状软腐,产生高密度白色菌丝覆盖茎、果,最后菌丝上长出黑色菌核,果实因此而终止生长腐烂而落。

三、发病条件及原因

3.1、黄瓜连作

在黄瓜种植中,棚种方式较多,大棚作物大都喜欢单品多轮种,此方式由于茬口更换困难,所以就出现了连作耕种方法。经常使用此耕作模式可使土壤地力下降、肥力消耗过多,土壤中的病原微生物、病原菌就易产生甚至堆积,一遇到低温、高湿环境影响,菌核病就易爆发。因此,轮作(连作)地块发病率较高,有时候新田肥力及地力相对较弱,对病菌及疾病的抵抗能力有限,也易发生此病。

3.2、农事操作存在误区

3.2.1、植株间距问题

很多种植朋友为了节省地块利用率会让黄瓜苗株间距过密,“密则闭,闭则病;密易互招,互招易染疾”,这句话来形容因株距过密的危害再好不过。

①间距太密,争夺地力肥力及水分营养,密闭的环境下,氧气得不到充分供应,光合作用发生较难,容易导致植株生长缓慢、易感染病菌;

②伤口易感染病菌,若植株彼此生长旺盛,本来间距不大的黄瓜苗及植株就会彼此互相接触产生摩擦,茎、叶位置易造成植物伤口,这就大大增加了菌核病原体侵染的概率。

3.2.2、人为操作不当

如果田块面积较大,有的农户在含有病原菌的田块进行过农事耕作时没有对自身鞋子、手套,衣服,农具进行消毒,一旦去正常地块进行耕种操作时就把病源菌直接带到新的地块了,这种不必要的病菌传播实在可以避免,据湖南农大赵庆肇教授观点:“农事操作传播占发病几率的28%”,可见操作误区带来的影响之大。

3.3、低温、相对湿度过大

菌核病有一个突出的环境要求那就是颇喜:低温、高湿,这同时也意味着菌核病也是一种“低温高湿病”;在此环境下,存在于土壤中的菌核最初生成的囊孢子在雨水抑或田间灌溉可进行交叉传播。一般在多雨之季、灌溉,冬季低温状态下,当田间或者棚内相对湿度达到75%-80%左右,可极大促进病菌生长发育,反之则不然。所以我们豫南地区也形象地把菌核病的产生和干/湿度计的表现总结为一句谚语:“湿超8(指湿度超过80%)菌来到”。

3.4、空气气流传播病原

病菌的传播和空气流也有莫大关系,露地黄瓜最为明显,当然棚栽黄瓜也会有影响,比如棚栽黄瓜若棚内温度过高情况下,很多种植户会将棚膜掀开或者挖洞使空气对流散温。这一过程就产生了空气流,要知道菌核病病原子囊孢子会随空气气流在田间或棚内进行传播的。

3.5、施肥不当因素

“黄瓜好不好,就看施肥巧不巧,很多种植户觉得黄瓜要高产就不能吝啬加肥,但是错误的施肥方式比不用肥料带来的影响还巨大。比如在成株期的黄瓜,采取偏施或过量使用氮肥的施肥方式,会使黄瓜植株枝叶徒长、猛长,看似枝繁叶茂,其实连下脚的地都不留了。这样盲目施肥势必会造成棚内通风透光不良,湿度加大,促使菌核病的产生。

四、防治措施

针对上述黄瓜菌核病的发病情况、危害及发病条件,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制定防治策略,从而防止菌核病的发病、传播。

4.1、轮作种植方式

轮作种植的最大优势能改变病菌寄生宿主,抑制打压病菌生长,从而防止疾病的产生于蔓延。针对黄瓜种植大户,若投资条件允许,不妨与水生作物施行轮作种植;水旱轮作不仅可以预防菌核病原体的产生还可以改变杂草的生长环境,优点较多,既有生态效益,也带来经济效益。比如黄瓜和莲藕轮作就是一种方法。

4.2、定植前预防

①病田处理,如果上一轮种植过程感染或者受到菌核病的危害,那么下轮在种植前就要做好必要的病田处理工作了,由于温度及操作的难易程度,一般建议在夏季处理病田,首先把病田大面积灌水浸泡15天-20天左右;此操作可将病原菌制造缺氧环境而将之闷死,抑或黄瓜在收获完成后迅速深翻。深翻时可将40%五氯硝基苯配成药土耙入土中,每平方米用药1千克兑细土20千克,拌匀撒入定植穴。注意:翻耕深度不低于20公分,这样操作可将菌核埋入深层,抑制子囊盘出土。从效果上建议用灌水法,从操作繁易程度上可选取深耕法,两种方法可依照实际情况决定。

②种子处理,虽说现在市面上已有包衣黄瓜种子了,但是无包衣种子仍占市场主流,为预防菌核病菌的滋生,无包衣种子在播种前可用10%盐水漂洗2-4次,将菌核利用水的特性将之淘除,也可将种子用55℃温水浸种10分钟,可有效杀死菌核。

③地膜及棚膜选择,采用紫外线透过率较高的棚膜盖棚可有效抑制菌核病原子囊盘过土,阻碍子囊孢子的形成,一般建议选择黑色或老化地膜,另外,设高畦盖地膜也可抑制并减少病源。

4.3严守湿度

①湿度控制,针对棚栽黄瓜来讲,多采取上午闭棚升温,时刻记得温度高于30℃-35℃放风,不超不放;温度较高反而有利于提高黄瓜产量及产品的商品性,下午及时放风排湿,相对湿度要低于65%。若出现发病情况,有必要提高夜温来减少植株结露或结霜。注意:浇水过量不可取,注意适当,浇水量时刻观察棚内湿度计,土壤湿度大时应适当延长浇水间隔期。

②湿度过下的物理防治,假如棚室湿度过高超过80%,并且温度较低的情况出现,立马将棚实施“放风处理”,可将棚膜处挖10公分直径的孔使棚内外产生对流风,适当降低湿度;也可向棚内地面撒草木灰、生石灰来降低湿度,这样可及时预防菌核病的产生。

4.4药物防治

菌核病是黄瓜在种植过程中全程都可能会得的病,一旦植株遇到菌核病的出现,物理方式防治无明显效果的话,建议将药物治疗放在首位,今天给大家几个通用型药物防治措施。

①发病初期,无论黄瓜菌核病发病于何期何地,第一要务就是要及时清理植株上的灰毛、菌丝,软腐物,甚至将病株移除,做好剪护;可用40%嘧霉胺可湿性粉剂倍液用毛刷涂抹病部,抑制病情。

②发病重、晚期,一万单位的高锰酸钾和1.5两小苏打联合喷施茎基部、叶片及地面,4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倍液喷施,7-10天一次,连续喷施2-3次;

③黄瓜生长中后期,可用50%腐霉利可湿性粉剂倍液进行喷雾,每隔1天喷施1次;也可用50%乙烯菌核利干悬浮剂倍液进行喷雾,每隔4天喷1次,连续喷2-3次。药剂喷施部位主要是瓜条顶部残花以及茎部、叶片和叶柄。

菌核病药剂喷施要注意一个喷施技巧:阴天打菌剂,晴天打化学药剂。

总结:黄瓜种植过程中的菌核病危害程度很大,这就要求我们种植户在种植过程中,细心、专心,用心,从播种到定苗到成株,收获,每一个环节都做好把控,掌握菌核病的发病原因、传播特点,时刻做好预防,我相信您的种植收益绝不会差。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gx/5815.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